Hot News最新消息

Hot News最新消息

2020-06-02 應用生物菌劑降低化學肥料使用 改善河川水質


  肥料或農藥過量使用是水體農業非點源污染主要來源之一。根據研究,施用的肥料僅有20~50%被作物吸收,過量之化學肥料及農藥,將使地力劣化,同時因暴雨沖刷將肥料攜帶進入水體,使得水中藻類大量繁殖,影響水中生物的平衡。尤其營養鹽氮及磷的污染,造成水庫及水源的優養化;殺蟲劑、殺草劑等物質,對水生物造成急性或慢性之毒性。

  生物菌劑具有環境友善度高,能提高化肥、有機質肥料之利用率,及提高土壤的肥力特性,從而降低對化學肥料的依賴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100年6月3日公告「已被鑑定為安全之微生物肥料菌種」,目前有18家業者取得微生物肥料登記證(共57個品牌)。且106年起納入微生物肥料補助,每公頃最高補助新臺幣5千元。另該會致力友善環境農業資材推廣計畫,委託相關單位輔導推廣農業微生物(如光合菌等)。

  國內已有生物菌劑應用於有機農業中案例,例如貞心有機農場的四季檸檬、彩虹玉生態農場的火龍果、潛水教練的芭樂園及傳奇教育休閒農場的蓮霧等案例,施用生物菌劑伴部分肥料後,不僅減少32%至88%肥料使用量,也節省29%至88%之肥料及農藥支出費用,且作物品質更佳,產量也大幅增加20%至67%,總體收益亦增加很多,對於水體及水庫水質保護有不少助益。

  苗栗縣政府環保局局長陳華盛表示,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措施,主要係採行源頭控制及結構性降雨經流污染防制設施為主,其中結構性設施如設置人工濕地、草溝、草帶、多層複合濾料淨化系統(MSL)等,雖可截流初期暴雨,減緩肥料及農藥進入水體,但仍應從源頭控制措施著手,減少肥料及農藥之使用,始能有效降低污染。源頭控制主要應採取合理化施肥,但農民擔心增加農作物的減產風險,往往沒有意願施行;故以創新之綠色防治技術,使農民願意減少使用化肥及農藥,除可減少購買肥料及農藥之負擔,增加作物之收穫外,亦可減少水體之污染,共創三贏之局面。